您的选择确实明智,这是艺术生转行的有效途径之一。在大学中,这种跨学科学习的双学位模式是受到鼓励的,它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。
所谓的双学位,通常是指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后,再全日制主修另一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,并在满足学校规定的条件下,获得第二学士学位。而辅修二学位则是在本科学习期间,学习本专业的同时,跨学科门类学习辅修学位课程,达到要求后,可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辅修学士学位。
双学位、辅修二学位与第二学位(双学历)的主要区别在于毕业证书的发放。双学位和辅修二学位结业后,由主考院校发放学士学位证书;而第二学位(双学历)结业后,则由主考院校发放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。
毕业证书上会注明辅修专业,即两个专业,多数情况下,校方会颁发辅修专业证书,但证书编号并非教育部统一编号,辅修专业毕业证不进行电子注册。
第二学位还可以作为考研方向或某些地区就业的方向(如天津)。在工作岗位上,双学位能够相互促进,对个人发展大有裨益。
当然,大学期间的学习压力较大,尤其是在大四以后,实习、论文、考研、考公务员、双学位考试等,需要做好整个周末和部分假期的学习准备。学习时间大致为大二至大四上半年,学费约为5500元。
双学位结束后,学生会获得两个学位证书和一个毕业证书,毕业证书上会填写第一专业的信息。
开设双学位课程的大学很多,如xx外国语大学,以及众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。开设此专业的大学大约有六七十所。以下是一些参考:
德语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依次为:
1. 北京外国语大学
2. 北京大学
3.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
4. 上海外国语大学
5. 南京大学
6. 同济大学
7. 复旦大学
8. 中山大学
9. 青岛大学
10. 武汉大学
11. 华东师范大学
12. 西安外国语学院
13.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
14. 四川外国语学院
从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分布来看,能堪称一流的仅有北外、北大、上外、南大、同济。
就教学质量来看,在四级统测中取得全国平均分前几名、个人分数第一的还有武大、复旦、青岛大学。但实力上与中山大学、广外相当。
综合来看:
第一:同济的德语品牌并不仅限于一个德语系,其德语教学还涉及留德预备部、德国研究所、中德学院等部门。从一线教师的数量、留德学习经历、外籍教师质量来看,全国没有第二家能与之匹敌。
第二:但在教师质量方面,八九十年代一线教学的“名师”多数与北外有关。查阅《新汉德词典》编委名单,便可看出北外的实力之强大,其中不少教授曾是周恩来、陈毅的翻译!同济是在90年代出国热之后才迅速发展,但忙于办班的一代人要超越北外一代寒窗高手几乎不可能。同济去年才刚刚获得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,而北外已经培养出博士后!
第三:在研究水平方面,看看哪里有博士点,大家心里就有数了。虽然“文无第一”,但要文学研究挑战北大张玉书,语言要超过北外刘芳本、叶本度,国内暂时无人敢称第一。社科院在这方面实力雄厚,但与专业研究圈子以外的人关系不大。
第四:在人才培养方面(注意不是德语培训),北大有显著优势,能进入北大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,德语专业学生中甚至有文科状元,到德国写博士论文都能获得“特优”(summa cum laude)!北外、上外一些学生是从中学开始在外语学校学德语,然后保送外语学院的,可以说是外交部的后院。在争夺生源方面,同济根本无法与北大抗衡。但同济在培养工科德语人才方面国内无人能敌。德国总理奖学金也大多花落同济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旦大学,生源质量理论上高于同济,但每年只招收一个班(2004年后改为如此),在上海都鲜为人知复旦有个老牌德语系。招不到好学生,其排名也一再下滑。
在哪里学德语“最好”取决于你的水平和目标。
1、如果你打算投身德语研究或成为高级翻译,那么北外是首选。
2、如果你要成为研究方面的“高手”,那么北大是最佳选择,当然前提是你能考上北大。
3、如果你只是为了出国而学习德语,那么北外(歌德学院)、同济都是不错的选择。相比之下,北外更容易获得名师的指导,而同济则更大众化,对急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更为适合。希望启道教育能对你的选择提供帮助。